《公路工程適應自動駕駛附屬設施總體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摘錄部分內容:
根據交通運輸部交公路函〔2019〕427 號文《交通運輸部關于下達 2019 年度公路工程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的要求,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主持《公路工程適應自動駕駛附屬設施總體技術規范》的制訂工作。
本規范分為 13 章和 3 個附錄。規定了公路工程適應自動駕駛附屬設施的總體技術要求,包括:總則、術語與縮略語、總體架構、高精度地圖、定位設施、通信設施、交通標志標線、交通控制與誘導設施、交通感知設施、路側計算設施、供能與照明設施、自動駕駛監測與服務中心、網絡安全。
基準站
在控制點上架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測量型接收機、通信終端等設備,在一定時間內連續觀測、接收衛星信號,并將數據傳輸給數據綜合處理系統,由其處理后播發差分改正數據的設施,又稱參考站。
基準站原始觀測數據
亦稱為“原始觀測數據”,指接收機接收到導航衛星的測距信號后輸出的偽距、載波相位、多普勒頻移、載噪比、導航電文等數據。
監測基準站
用于觀測、存儲、傳輸衛星信號數據以及進行差分數據質量評估監測,并具有基準坐標的基準站,簡稱監測站。
交通感知設施
適應自動駕駛的交通感知設施應能分別實現交通流檢測、交通事件檢測、基礎設施狀態監測、交通氣象監測、交通參與者感知等功能,也可多種設備融合實現上述檢測功能。
交通流檢測設備
適應自動駕駛的交通流檢測設備應符合下列功能要求:1 應至少能夠檢測車流量、平均車速、時間占有率等信息。2 應支持按車道統計交通流信息。
基礎設施狀態監測設備
適應自動駕駛的基礎設施狀態監測設備應包括路面狀態檢測設備、邊坡狀態監測設備、橋梁結構物狀態監測設備、隧道結構物狀態監測設備。
交通氣象環境監測設備
適應自動駕駛的交通氣象環境監測設備應符合下列功能要求:1 應至少能夠監測《公路交通氣象監測設施技術要求》(GB/T 33697)中規定的監測項目,重點監測項目包括:能見度、路面溫度、路面狀況(干燥、潮濕、積水、結冰、積雪)、風速、風向等。
交通參與者感知設備
適應自動駕駛的交通參與者感知設備主要包括微波雷達檢測器、高清視頻檢測器、激光雷達檢測器等具備目標識別功能的設備,實現對路段、匝道和轉角盲區范圍內的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的識別檢測以及定位。
路側計算設施應符合下列電磁兼容要求:
1 對整機靜電放電抗擾度的要求應符合現行的《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靜電放電抗擾度試驗》(GB/T 17626.2)的有關規定。
2 對浪涌和抗沖擊電流的要求應符合《電磁兼容 試驗和測量技術 浪涌(沖擊)抗擾度試驗》(GB/T 17626.5)的有關規定。
3 對輻射騷擾測試的要求應符合現行的《信息技術設備的無線電騷擾限值和測量方法》(GB 9254)的有關規定。
4 對輻射抗擾度的要求應符合現行的《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試驗》(GB/T 17626.3)的有關規定。
5 對輻射雜散測試的要求宜參照《IMT 蜂窩網絡:訪問無線頻譜的協同標準,第 1 部分:簡介和一般要求》(ETSI 301908-1)執行。
6 對 POE CE 和 CS 的要求應符合現行的《信息技術設備的無執行線電騷擾限公路工程適應自動駕駛附屬設施總體技術規范(JTG/T XXXX.X-20XX)值和測量方法》(GB 9254)的有關規定。
7 對 POE EFT 的要求應符合現行的《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電快速瞬變脈沖群抗擾度試驗》(GB/T 17626.4)的有關規定。
公路沿線設施供配電系統的建設應綜合考慮供電電壓、功率因數、電能質量、供能效率等因素,并符合現行的《電能質量供電電壓允許偏差》(GB12325)、《電能質量電力系統頻率偏差》(GB/T 15945)、《電能質量三相電壓不平衡度》(GB/T 15543)、《電能質量電壓波動和閃變》(GB/T 12326)、《電能質量公用電網諧波》(GB/T14549)中電能質量的相關技術要求。
自動駕駛車輛供能設施
適應自動駕駛的公路應根據公路等級、交通量等因素,在公路沿線服務區(站)建設車輛充電、加油等供能設施。
公路沿線服務區(站)建設的車輛供能設施應遵循《電動汽車充電站通用要求》(GB/T 29781)、《電動汽車傳導充電系統第 1 部分通用要求》(GB/T 18487.1)、《電動汽車傳導充電用連接裝置第 1 部分:通用要求》(GBT 20234.1)中的技術要求。
自動駕駛監測與服務中心通過通信設施應具備下列基本功能:
1 建立自動駕駛監測與服務中心與自動駕駛車輛的網絡聯接,向自動駕駛車輛發送交通管控信息、預警信息,并提供其他信息服務。可與自動駕駛車輛進行信息交換,接收自動駕駛車輛發布的行駛狀態、求助等信息。
2 分析與處理浮動車數據,形成交通流狀態、交通事件等監測信息。
全部評論(0條)
推薦閱讀
-
- 《公路工程適應自動駕駛附屬設施總體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按照部公路工程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由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主編的《公路工程適應自動駕駛附屬設施總體技術規范》已完成征求意見稿。
-
- 交通部發布《港口岸電設施運行維護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技術規范共分6章和5個附錄,并附條文說明,主要包括港口岸電設施的運行巡檢要求、設施維護要求以及事故應急要求。
-
- 《水資源大口徑流量計在線檢測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技術規范適用于采用斜開孔多聲道超聲法的大口徑(DN300及以上)液體流量計的現場檢測。
-
- 《標準節流式流量計現場檢測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技術規范適用于投運、使用中和修理后的標準節流式流量計在線檢測。
-
- 安徽市監局發布《公路工程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
- 本標準規定了公路工程傾斜攝影測量技術應用的術語、作業要求、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成果應用。
-
- 國家核安全局發布《乏燃料后處理設施安全》(征求意見稿)
- 本導則適用于采用液-液萃取水法工藝(如 PUREX 流程)處理動力堆乏燃料的 工業規模后處理設施,包括配套的乏燃料接收與貯存設施、放射性廢物處理和貯存設施等。
-
- 生態環境部發布《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標準規定了輻射(僅限于電離輻射)環境質量監測、輻射源環境監測的主要技術要求,內容包括 現場測量、樣品采集和管理、監測方法、數據處理、質量保證和輻射環境質量報告編寫等方面。
-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地表水監測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標準規定了地表水監測的布點與采樣,監測項目與分析方法,監測數據處理,質量保證 與質量控制,資料整編等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地表水(江河、湖泊、水庫和渠道等)環境質量手工監測。
-
- 《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公共數據采集技術規范》征求意見
- 本規范適用于在上海市內參與電動汽車充換電業務的運營商服務平臺與上海充換電設施市級平臺之間的進行監管和充換電服務的信息交換、補貼申請的數據審核、及充換電基礎設施的推廣應用情況的監管。
-
- 征求意見稿《廢水污染物自動監測設備參數傳輸技術規范》
- 本標準規定了廢水污染物自動監測設備參數傳輸要求、功能要求、通信接口、安全性等。本標準適用于廢物污染物自動監測設備向監控中心傳輸設備參數。
-
- 生態部發布《工業鍋爐煙氣治理工程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標準規定了燃煤工業鍋爐煙氣治理工程的術語和定義、總體要求、工藝設計、主要工 藝設備和材料、檢測與過程控制、勞動安全與職業衛生、施工與驗收、運行與維護等技術要求。
-
- 《醫療廢物微波消毒集中處理工程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標準規定了醫療廢物微波消毒集中處理工程的總體要求、工藝設計、主要工藝設備和 材料、檢測與過程控制、輔助工程、勞動安全與職業衛生、施工與驗收、運行與維護等技術要求。
-
- 《稱重儀表物聯網功能測量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適用于具有物聯網功能的電子稱重儀表的數據傳輸、顯示、存儲、計算進行的檢測。本規范僅適用于非自動衡器的電子稱重儀表。
-
- 長三角區域統一標準《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規范適用于示范區及轄區內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以下簡稱“兩區一縣”)的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工作,用于規范示范區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業務工作。
-
- 核技術利用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截止時間為2022年2月22日。
-
- 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充電設施信息互聯互通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部分規定了電動汽車充電服務信息交換體系、公共信息交換、業務信息交換、交易過程信息交換、信息交換接口功能以及性能指標要求。
-
- 《醫療廢物高溫蒸汽集中處理工程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標準規定了醫療廢物高溫蒸汽集中處理工程的總體要求、工藝設計、主要工藝設備和 材料、檢測與過程控制、輔助工程、勞動安全與職業衛生、施工與驗收、運行與維護等技術 要求。
-
- 生態部發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標準規定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啟動及工作原則、污染態勢初步判別、應急監測方案、跟蹤監 測、應急監測報告、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應急監測終止等技術要求。
-
- 《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處理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本標準規定了廢鋰離子動力蓄電池拆解、焙燒、破碎、分選和材料回收過程的污染控制技術要求、 運行環境管理要求和環境應急管理要求。
①本文由儀器網入駐的作者或注冊的會員撰寫并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儀器網立場。若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立即通知作者,并馬上刪除。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網,轉載時須經本網同意,并請注明儀器網(www.shangjinews.cn)。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若本站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馬上修改或刪除。郵箱:hezou_yiqi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