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評論(4條)
-
- ilyzhlpx 2011-05-29 00:00:00
- 透射電鏡TEM是透射電子成像 掃描電鏡SEM是用二次電子加背散射電子成像
-
贊(2)
回復(0)
-
- a6612160 2011-06-02 00:00:00
- 掃描電鏡主要觀察表面形貌(二次電子像),還可以得到反映成份信息的背散射電子像。掃描電鏡還可以接一些附件,如EDS進行元素成份分析;EBDS進行晶體結構分析等等。 透射電子顯微鏡分辨率比掃描電鏡高(如掃描電鏡Z高1nm,透射電鏡0.2nm甚至更高),主要可以進行內部形貌觀察,晶體結構分析,特別是微區(微米、納米)的像觀察和結構分析,可以得到原子尺度的像。如配備一定附件,如EDS進行微區元素成份分析,STEM可以得到更容易解釋的像,EELS可以進行化學狀態分析等等 。 通俗的說 掃描電鏡是相當與對物體的照相,得到的是表面的"只是表面的立體三維的圖象",因為掃描的原理是“感知”那些物提被電子束攻擊后發出的此級電子; 而透射電鏡就相當于普通顯微鏡,只是用波長更短的電子束替代了會發生衍射的可見光,從而實現了顯微,是二維的圖象,會看到表面的圖象的同時也看到內層物質,就像我們拍的X光片似的,內臟骨骼什么的都重疊著顯現出來。 總的來說就是透射能看見內部,掃描是不能看見內部,只局限與表面。 另外,從樣品制備和觀察操作來講,SEM較易。但TEM比SEM可以看到更為精細的結構!
-
贊(17)
回復(0)
-
- Julybabycc 2011-05-30 00:00:00
- 通俗的說 掃描電鏡是相當與對物體的照相 得到的是表面的 只是表面的 立體三維的圖象 因為掃描的原理是“感知”那些物提被電子束攻擊后發出的此級電子 而透射電竟就相當于普通顯微鏡 只是用波長更短的電子束替代了會發生衍射的可見光 從而實現了顯微 是二維的圖象 會看到表面的圖象的同時也看到內層物質 就想我們拍的X光片似的 內臟骨骼什么的都重疊著顯現出來 總結就是透射雖然能看見內部但是不立體 掃描立體但是不能看見內部 只局限與表面
-
贊(19)
回復(0)
-
- 三ye萬萬歲 2017-11-24 13:38:15
- 掃描電鏡,是觀察樣品表面的結構特征; 透射電鏡,是觀察樣品的內部精細結構。
-
贊(6)
回復(0)
熱門問答
- 掃描電鏡與透射電鏡的區別?
- 透射電鏡與掃描電鏡的區別?
- 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 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電子顯微鏡已經成為表征各種材料的有力工具。 它的多功能性和極高的空間分辨率使其成為許多應用中非常有價值的工具。 其中,兩種主要的電子顯微鏡是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 在這篇文章中,將簡要描述他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
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工作原理
從相似點開始, 這兩種設備都使用電子來獲取樣品的圖像。 他們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相同的;
· 電子源;
· 電磁和靜電透鏡控制電子束的形狀和軌跡;
· 光闌。
所有這些組件都存在于高真空中。
現在轉向這兩種設備的差異性。掃描電鏡(SEM)使用一組特定的線圈以光柵樣式掃描樣品并收集散射的電子(詳細了解SEM中檢測到的不同類型的電子)。
而透射電鏡(TEM)是使用透射電子,收集透過樣品的電子。 因此,透射電鏡(TEM)提供了樣品的內部結構,如晶體結構,形態和應力狀態信息,而掃描電鏡(SEM)則提供了樣品表面及其組成的信息。
而且,這兩種設備最明顯的差別之一是它們可以達到的ZJ空間分辨率; 掃描電鏡(SEM)的分辨率被限制在?0.5nm,而隨著最近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TEM)中的發展,已經報道了其空間分辨率甚至小于50pm。
哪種電子顯微鏡技術最適合操作員進行分析?
這完全取決于操作員想要執行的分析類型。 例如,如果操作員想獲取樣品的表面信息,如粗糙度或污染物檢測,則應選擇掃描電鏡(SEM)。 另一方面,如果操作員想知道樣品的晶體結構是什么,或者想尋找可能存在的結構缺陷或雜質,那么使用透射電鏡(TEM)是wei一的方法。
掃描電鏡(SEM)提供樣品表面的3D圖像,而透射電鏡(TEM)圖像是樣品的2D投影,這在某些情況下使操作員對結果的解釋更加困難。
由于透射電子的要求,透射電鏡(TEM)的樣品必須非常薄,通常低于150nm,并且在需要高分辨率成像的情況下,甚至需要低于30nm,而對于掃描電鏡(SEM)成像,沒有這樣的特定要求。
這揭示了這兩種設備之間的另一個主要差別:樣品制備。掃描電鏡( SEM)的樣品很少需要或不需要進行樣品制備,并且可以通過將它們安裝在樣品杯上直接成像。
相比之下,透射電鏡(TEM)的樣品制備是一個相當復雜和繁瑣的過程,只有經過培訓和有經驗的用戶才能成功完成。 樣品需要非常薄,盡可能平坦,并且制備技術不應對樣品產生任何偽像(例如沉淀或非晶化 )。 目前已經開發了許多方法,包括電拋光,機械拋光和聚焦離子束刻蝕。 專用格柵和支架用于安裝透射電鏡(TEM)樣品。
SEM vs TEM:操作上的差異
這兩種電子顯微鏡系統在操作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掃描電鏡(SEM)通常使用15kV以上的加速電壓,而透射電鏡(TEM)可以將其設置在60-300kV的范圍內。
與掃描電鏡(SEM)相比,透射電鏡(TEM)提供的放大倍數也相當高:透射電鏡(TEM)可以將樣品放大5000萬倍以上,而對于掃描電鏡(SEM)來說,限制在1-2百萬倍之間。
然而,掃描電鏡(SEM)可以實現的ZD視場(FOV)遠大于透射電鏡(TEM),用戶可以只對樣品的一小部分進行成像。 同樣,掃描電鏡(SEM)系統的景深也遠高于透射電鏡(TEM)系統。
表I:掃描電鏡(SEM)和透射電鏡(TEM)之間主要差異的總結
一般來說,透射電鏡(TEM)的操作更為復雜。 透射電鏡(TEM)的用戶需要經過強化培訓才能操作設備。 在每次使用之前需要執行特殊程序,包括幾個步驟以確保電子束wan美對中。 在表I中,您可以看到掃描電鏡(SEM)和透射電鏡(TEM)之間主要區別的總結。
結合SEM和TEM技術
還有一種電子顯微鏡技術被提及,它是透射電鏡(TEM)和掃描電鏡(SEM)的結合,即掃描透射電鏡(STEM)。 如今,大多數透射電鏡(TEM)可以切換到“STEM模式”,用戶只需要改變其對準程序。 在掃描透射電鏡(STEM)模式下,光束被精確聚焦并掃描樣品區域(如SEM),而圖像由透射電子產生(如TEM)。
在掃描透射電鏡(STEM)模式下工作時,用戶可以利用這兩種技術的功能; 他們可以在高分辨率先看到樣品的內部結構(甚至高于透射電鏡TEM分辨率),但也可以使用其他信號,如X射線和電子能量損失譜。 這些信號可用于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DX)和電子能量損失光譜(EELS)。
當然,EDX能譜分析在掃描電鏡(SEM)系統中也是常見分析方法,并用于通過檢測樣品被電子撞擊時發射的X射線來識別樣品的成分。
電子能量損失光譜(EELS)只能在以掃描透射電鏡(STEM)模式工作的透射電鏡(TEM)系統中實現,并能夠反應材料的原子和化學成分,電子性質以及局部厚度測量。
在SEM和TEM之間做出選擇
從所提到的一切來看,顯然沒有“更好”的技術; 這完全取決于需要的分析類型。 當用戶想要從樣品內部結構獲得信息時,透射電鏡(TEM)是zui佳的選擇,而當需要樣品表面信息時,掃描電鏡(SEM)是shou選。 當然,主要決定因素是兩個系統之間的巨大價格差異,以及易用性。 透射電鏡(TEM)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分辨能力和多功能性,但是它們比掃描電鏡(SEM)更昂貴且體型較大,需要更多操作技巧和復雜的前期制樣準備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
關于作者
Antonis Nanakoudis
Antonis Nanakoudis是Phenom-World的應用工程師,后者是世界ling先的桌面掃描電子顯微鏡供應商。Antonis致力于拓展Phenom飛納電鏡在不同的領域的應用,并且不斷地探索、創新更多的使用技巧。
(來源:復納科學儀器(上海)有限公司)
- 掃描電鏡,透射電鏡
- 主要做形貌,是先測掃描再測透射,還是相反,還是只測其中一個?這兩種測試手段的適用情況和區別分別是什么
- 掃描電鏡與透射電鏡檢測方法的用途
- 掃描電鏡可以觀察形貌,為什么又要做透射電鏡,兩種檢測手段各自有什么用途
- 掃描電鏡與透射電鏡相比有哪些特點
- 透射電鏡能譜和掃描電鏡能譜的區別
- 透射電鏡、掃描電鏡多少錢一套
- 透射電鏡、掃描電鏡多少錢一套?要質量好的,如果能知道加上其配件的價格更好,謝謝各位大俠
- 掃描電鏡的成像原理與透射電鏡有何不同?
- 掃描電鏡與透射電鏡檢測方法各有什么用途?
- 掃描電鏡與電子探針的區別
- 細菌的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怎么處理
- 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的正常工作功率是多少?
- 細胞超微結構請問是透射電鏡還是掃描電鏡
- 透射電鏡的圖像和掃描電鏡的圖像怎樣看
- 光學電鏡與掃面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 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的使用需要考什么證
5月突出貢獻榜
推薦主頁
最新話題
-
- #DeepSeek如何看待儀器#
- 干體爐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
- 從-70℃到150℃:一臺試驗箱如何終結智能...從-70℃到150℃:一臺試驗箱如何終結智能調光膜失效風險?解決方案:SMC-210PF-FPC溫濕度折彎試驗箱的五大核心價值1. 多維度環境模擬,覆蓋全生命周期測試需求超寬溫域:支持-70℃至+150℃的極限溫度模擬(可選配),復現材料在極寒、高溫、冷熱沖擊下的性能表現;控濕:濕度范圍20%~98%RH(精度±3%RH),模擬熱帶雨林、沙漠干燥等復雜工況,暴露材料吸濕膨脹、分層缺陷;動態折彎:0°~180°連續可調折彎角度,支持R1~R20彎曲半徑設定,模擬實際裝配中的微小應力,提前預警裂紋、斷裂風險。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