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評論(2條)
-
- 暑期工萬歲 2011-10-09 00:00:00
- 因為氮素在樣品中多以有機化合物或無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直接測試。所以需要將樣品與硫酸和硫酸銅一同加熱消化,使樣品徹底分解,分解的氨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然后堿化蒸餾使氨(堿性)游離,用硼酸吸收后再用硫酸或鹽酸標準溶液滴定,根據酸的消耗量來計算氮的含量,如果要計算蛋白的含量,只需要乘以蛋白的換算系數6.25! 這是測定蛋白質含量的傳統方法,由于不具有選擇性,不法奸商往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提供“蛋白質”含量。
-
贊(13)
回復(0)
-
- w1225744418 2016-12-01 22:27:39
- 因為氮素在樣品中多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直接測試。所以需要將樣品與硫酸和催化劑一同加熱消化,使有機氮變成無機氮而生成氨,分解的氨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然后堿化蒸餾使氨(堿性)游離,用硼酸吸收后再用硫酸或鹽酸標準溶液滴定,根據酸的消耗量來計算氮的含量(其實則這個說白了就是利用的酸堿中和反應來計算的),也就是說為了根據酸堿中和反應來計算氮素的含量,需要將樣品中的氮變為堿性的氨才可以反應,如果要計算蛋白的含量,只需要乘以蛋白的換算系數即可! 希望你能明白!
-
贊(9)
回復(0)
熱門問答
- 凱氏定氮法樣品為什么要消化
2011-10-08 20:46:36
858
2
- 為什么做凱氏定氮法之前要將蛋白質消化,消化的產物是什么
2017-09-16 09:18:00
425
1
- 凱氏定氮 樣品消化及加堿蒸餾
- 就是在用半自動凱氏定氮儀測糞氮時,消化4h后消化液是藍色的,但是不是澄清的,比較渾濁,應該叫乳藍吧,不知道怎么形容,還有在加入了過量的堿以后(加堿量按照加硫酸的量算過的,過量),液體不變黑,還是藍色的,哪位高人指教一下究竟是為什么,謝謝了
2011-04-18 09:53:00
568
1
- 在凱氏定氮法中消化為什么不能加入大量硫酸鉀
2016-12-01 11:39:34
495
1
- 用凱氏定氮法測蛋白質,消化樣品前可以用脫脂嗎?會不會有影響?
2018-12-09 07:15:52
333
0
- 凱氏定氮儀為什么樣品消化溫度設定為400度,超過會怎樣
2018-11-15 16:07:41
355
0
- 凱氏定氮法中固體樣品為什么要烘干?
2012-10-09 05:54:56
324
2
- 關于凱氏定氮 的消化問題
- 消化的時候用不用加冷凝管 生成的硫酸銨 會不會隨著酸霧溢出來 啊 我剛來百度 沒有積分 請教高人解答
2016-12-01 15:07:40
319
1
- 凱氏定氮中消化過程中 如何判斷消化終點? 還有什么是消化?
- 是有關生物學實驗的?不會了.誰會謝謝了/
2018-11-26 21:21:24
1070
0
- 凱氏定氮法在蒸餾時為什么要加入氫氧化鈉
2015-11-10 20:39:14
1660
1
- 大豆凱氏定氮消化溫度設定多少度
2015-09-17 07:15:16
470
1
- 微量凱氏定氮法在蒸餾時為什么要加入氫氧化鈉
2018-11-23 15:07:55
379
0
- 采用冷原子吸收光度法測定微量汞時,為什么樣品要消化處理
2015-04-01 15:36:11
328
1
- 凱氏定氮法計算公式,為什么要乘以滴定液的濃度呀?
- 凱氏定氮法計算公式,為什么要乘以滴定液的濃度呀?0.014不就是1ml滴定液相當于氮的質量嗎?
2017-09-10 18:08:31
585
1
- illumina測序為什么要消化第二鏈
2014-09-23 17:08:57
310
2
- 凱氏定氮法是什么
- 凱氏定氮法是什么
2017-09-22 16:56:30
712
1
- 凱氏定氮法步驟
2018-11-25 01:00:24
405
0
- 微量凱氏定氮法的測定結果通常會高于樣品蛋白質的實際含量為什么?
2011-11-03 16:22:02
448
1
- 凱氏定氮儀使用時為什么樣品變褐色
2015-07-25 08:22:06
314
1
5月突出貢獻榜
推薦主頁
最新話題
-
- #DeepSeek如何看待儀器#
- 干體爐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
- 從-70℃到150℃:一臺試驗箱如何終結智能...從-70℃到150℃:一臺試驗箱如何終結智能調光膜失效風險?解決方案:SMC-210PF-FPC溫濕度折彎試驗箱的五大核心價值1. 多維度環境模擬,覆蓋全生命周期測試需求超寬溫域:支持-70℃至+150℃的極限溫度模擬(可選配),復現材料在極寒、高溫、冷熱沖擊下的性能表現;控濕:濕度范圍20%~98%RH(精度±3%RH),模擬熱帶雨林、沙漠干燥等復雜工況,暴露材料吸濕膨脹、分層缺陷;動態折彎:0°~180°連續可調折彎角度,支持R1~R20彎曲半徑設定,模擬實際裝配中的微小應力,提前預警裂紋、斷裂風險。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